PLC:工业自动化的“智能编程大脑”

一、PLC的基本结构与原理
PLC(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)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,通过存储程序实现逻辑控制、顺序控制、定时/计数等功能。其核心由以下模块组成:
- •中央处理单元(CPU):执行用户程序,处理输入/输出信号(如西门子S7-1200系列采用ARM Cortex-M内核);
- •输入/输出模块(I/O):接收传感器信号(如限位开关、温度传感器,数字量DI/模拟量AI)并控制执行机构(如继电器、电磁阀,数字量DO/模拟量AO);
- •电源模块:为系统提供稳定的24V DC工作电压(部分支持AC 220V输入);
- •通信模块:支持RS485、以太网、PROFINET等协议,实现与HMI(人机界面)、变频器、上位机的交互。
二、编程语言与控制模式
PLC支持多种编程语言(符合IEC 61131-3标准):
- •梯形图(LAD):最常用,类似继电器电路图,适合逻辑控制(如电机启停联锁);
- •指令表(STL):类似汇编语言,适合复杂运算;
- •功能块图(FBD):通过逻辑块(如AND/OR定时器)组合实现控制;
- •结构化文本(ST):类似高级语言(如C),用于算法编程。
控制模式包括:
- •开关量控制(数字量):如生产线上的“启动-停止”逻辑;
- •模拟量控制:如温度、压力PID调节(通过模拟量输入AI采集信号,经PID指令输出调节变频器频率);
- •运动控制:通过脉冲输出(PTO/PWM)或专用伺服模块控制伺服电机位置。
三、典型应用场景
- •离散制造:汽车装配线的机器人协同控制、包装机的物料计数;
- •过程工业:化工反应釜的温度/压力调节、污水处理的液位控制;
- •基础设施:楼宇自动化的照明/空调联动、地铁屏蔽门的开关控制。
案例:某食品厂灌装生产线原依赖人工操作,效率低且易污染;采用PLC+光电传感器后,实现灌装量精准控制(误差±0.5ml)、瓶身缺陷自动剔除,产能提升40%,不良率下降至0.1%。